马拉松分析快讯自行车俱乐部专题拳击数据图集

  随着我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出于运动健身、休闲社交等目的,利用个人余暇时间参加业余体育运动。自行车运动在我国发展迅速,参与自行车运动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业余自行车俱乐部广泛建立。但随着自行车产业粗旷型发展模式逐渐遇到瓶颈,较为低级的业余俱乐部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而与我国的业余自行车俱乐部发展相关的政策、社会、市场影响因素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使得业余自行车俱乐部亟需找到一条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通过利用协同理论,分析当前我国业余自行车俱乐部发展所遇到的问题,综合各影响因素间的协同关系,构建我国业余自行车俱乐部的发展结构模型,探究我国业余自行车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协同理论,亦作“协同学”(Synergetic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该理论起初只限于研究非平衡开放系统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有序,后来协同理论的创立者Hermann Haken经过吸收总结概率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相关内容,通过研究平衡态理论而发现,不仅在远离平衡状态才能出现有序结构,扩大了协同理论的研究范围。Haken在其著作《20世纪80年代的物理思想》中认为,“一切开放系统,无论宏观系统或微观系统,无论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非平衡有序结构”,奠定了协同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基础。

  目前,这一诞生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当中。协同理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实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是协同理论的研究核心。

  根据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所述,可以将业余体育俱乐部定义为是在社会体育广泛开展的背景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自身的规律,按照不同人群,不同的志趣爱好需求,自愿组织起来,以开展体育交流、健身锻炼和休闲娱乐为宗旨的民间体育团体。

  业余自行车俱乐部是相对于制下专业自行车运动队和现代职业自行车俱乐部而言的概念,可以将其定义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它社会力量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以业余自行车爱好者为参与主体,以开展自行车骑行运动为主要活动内容,具有运动健身、休闲社交、业余竞赛三重活动目的的俱乐部性质体育社会团体。

  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我国业余自行车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自行车普及度高,但我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导致我也相对低下。

  2013-2014年度中国与意大利自行车运动参与人数、俱乐部及业余赛事数量比较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运动自行车市场报告》,2015年亚洲自行车展专题报告

  意大利拥有自行车界三大顶级赛事之一的环意大利公路自行车赛,业余自行车运动开展历史悠久,普及度高,运动水平也相应较高,其业余俱乐部还培养出过马可潘塔尼(Marco Pantani)等一批著名职业车手。对比意大利,我依然相对低下,主要体现在赛事观众数量、业余爱好者数量、业余俱乐部数量和年业余赛事场数这四项指标上。

  我国业余自行车俱乐部成员构成具有复杂性,年龄跨度范围大,但年龄分布不均,表现出以青少年和中老年人群居多,青壮年较少的特点。

  2014年我国共有可公开报名的业余自行车赛事187场,而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国可公开报名的业余赛事则已增长至375场,赛事数量增长较快。当前常见的业余赛事按照主办方类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政府办赛型、社会办赛型和品牌商办赛型三种,其中,仅华东地区的上海市一地,除已成功举办10年的上海业余自行车联赛外,另有SCP环上海联赛、SCP斯柯达杯共三项赛事共计15站比赛。单场赛事参加人数也呈不断增长态势。

  专题报告-协同视角下我国业余自行车俱乐部的发展路径 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